南山区残联:全力打造精神康复者和家属的“心灵之家”

成立深圳首个残疾人家属资源与心理健康服务中心,10多年来用心惠及近6万人次

“中心”设置“我能工作室”,引导大家一起做游戏,提升自我能力

“中心”开设“爱心店”,精神康复者自主盘点、采购和管理售卖商品,提升相关工作技能,促进人际交流

“他们是传播‘曙光’的使者,让以前生活在‘黑暗无望’里的我,再次看到黎明前的‘光亮’”。这是精神残疾人阿清写给南山区残疾人家属资源与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下称“中心”)的感谢语。

上述中心位于南山区爱心大厦8楼,由南山区残联于2009年创新打造,是深圳市首个为精神康复者及其家属提供专业服务的公益项目。

10多年来,中心坚持从精神康复者个人、家庭及社区三个层面开展工作,帮助康复者增强自理、职业和社会适应能力,建立家属互助资源网络,促进社区融合和社会和谐,用心服务惠及近6 万人次,带领这些家庭走出困境,跨出迈向外界的第一步,成为精神残疾康复者和家属的“心灵之家”。

首创精神残疾服务中心,解决残疾人心头急事、难事

外墙挂着精神残疾人的摄影作品,屋内公益小商店货架上商品摆放齐整……走进中心,顿时被浓浓的温馨气氛感染。

2008年,“南山区爱心大厦”建成启用,一心想开拓创新,为残疾人推出更多切实贴心服务,解决残疾人心头急事、难事。当年,南山区将完善爱心大厦的服务项目及开展残疾人个性化服务工作列为重点工作。

第二年,作为南山区个性化、公益性福利项目,南山区残联创新打造的残疾人家属资源与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在爱心大厦揭牌。该中心是深圳市首个为精神康复者及其家属提供专业服务的、深港合作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为何叫“残疾人家属资源与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中心不仅要为精神类康复者提供服务,还要为精神类康复者家属提供服务。“南山区精神类残疾人在总体残疾人数中所占比例最大,其中90%以上精神类残疾人呆在家中由家属负责照顾,也为家属带来生理、心理、精神及经济等多方面压力。”区残联工作人员介绍,对残疾人和其家属一起辅导服务,对精神类残疾人的康复至关重要。

“最初,大家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香港在精神类服务方面已经有10年的经验,于是南山向香港学习,最终形成“2+1”深港合作模式。即前两年,由香港方派工作人员担任全职主任和半专职督导;第三年,主任换由深圳方工作人员担任;其后,中心开始由本土社工机构全权负责。“在这种传帮带合作中,中心逐渐探索出适合本土的社区心理咨询及精神健康照顾模式,残疾人及其家属也愿意参与进来。”区残联工作人员说。

深圳市残联也表示,精神类残疾康复服务在残疾人事业中属于重中之重,南山区残联创新服务机制为辖区内的精神康复者及其家属提供服务与支持,这在全市的精神疾病康复服务中,是一个创举,也是一种全新模式。如今,南山区的经验已在深圳传播开来。

专业团队开展专业服务,10多年用心惠及近6万人次

精神残疾康复服务,有爱心还不够,关键要有专业性。

经过10多年的积累,中心已组成集专业社工、心理咨询师等一体的专业服务团队,主要从精神康复者个人、家庭及社区三个层面开展工作,旨在帮助康复者增强自理、职业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家属照顾能力,建立家属互助资源网络,提高社区民众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知,促进社区融合和社会和谐。

面对精神康复者个人,中心提供职业康复服务、生活及自我能力训练、社交融入社会能力训练、资源整合及转介等服务。

面对家属,中心提供家属康复知识与技能训练、家属支持系统与网络搭建、家庭关系调节与危机介入及家庭发展等服务。

面对公众,提供大众心理问题预防、精神健康知识普及与教育、精神康复者去污名行动与社会倡导、行业内培训及交流、媒体宣传等服务。

在爱心大厦8楼的“爱心店”,精神康复者自主盘点、采购和管理售卖商品,模拟社会上“士多店”的操作模式,经营能力和相关工作技能获得提升的同时,也促进人际交流……

用心专业的服务都落脚在一个个小项目上。这些年,中心先后推出包括爱心店在内的多个服务项目,比如巧手坊、妙手厨、文体队、心理助残计划、爱心大使计划、飞跃义工队、心理工作室、康复者融入社区行动、我能工作室、康乐非洲鼓乐队等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前,每年两次带康复者会员及其家人出省市及港澳地区团建或参访。

疫情期间,服务也没有断过。中心以“家”文化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为疫情期间居家精神康复者及其家属提供康复服务、家庭支持及心理辅导服务。这些精准个性化的康复服务,有效缓解精神康复者及其家属在特殊时期的情绪压力及困难,帮助其解决实际康复需求,以更好适应新形势下生活。

10多年来,中心开展各类活动、小组、训练班等超过1.2万场,服务总量接近6万人次。作为深圳市在服务精神康复者家庭的创新项目,从成立以来先后获得集体及个人荣誉和奖项国家级3次、省市级近20次,同时与国家开放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昆明市精神病院、深圳市妇联、深圳慈善会、腾讯基金会及其他省市地区均有过技术交流和合作支持。

“他们是传播‘曙光’的使者,让我再次看到黎明的‘光亮’”

“他们是传播‘曙光’的使者,让我再次看到黎明的‘光亮。在这里,我认识了一些相似的残友,大家齐聚一堂,每天都和谐快乐地在一起锻炼、运动,一起开心地开展活动。我的身体恢复得很快,比以前强壮多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也相处得很和谐快乐。”阿清说道。

2016年3月,母亲找到深圳市南山区残联给阿清办理残疾证,偶然知道了南山爱心大厦的8楼有一家针对精神类残疾人康复的服务机构,就马上带其来了解和参观。由于生病经历,阿清和以前的同事、朋友基本上都脱离了联系,处于一种单一孤独的社交状态,她说中心是自己重新回归社会前的恢复基地。

不仅是精神康复者的恢复基地,中心还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区、谋得新工作。阿梅是一名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精神残疾人,患病10余年来,由于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偏差及不规律服药等原因,反复发作住院治疗。2017年5月,阿梅经人介绍来到区残联家属资源中心项目服务点接受康复服务。

中心社工帮助阿梅改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提升自身疾病病悉感、服药管理能力,进而帮助其稳定病情。目前阿梅在社工的鼓励下已经重新就业,成为一名超市出纳员。用阿梅自己的话说:“相比以前的工作职位,超市出纳这份工作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好在没什么压力,同时还可以获得一份报酬,自己非常满意。”

在中心接受康复训练,他们不再是家庭的负担,也开始能照顾和守护家人。“司令”(化名)是中心第一批会员。在长达8年的康复服务的过程中,“司令”逐渐从抑郁畏缩的状态走向阳光。面对母亲突发疾病需卧床护理,在中心的帮助下,“司令”具备了“重大事件”的基本应对能力。社工徐恒陪伴他一同走过这段艰难时光,同时也帮助他完成从被照顾和保护的孩子到作为母亲看顾者的转变。

坚定信念和情怀,助更多家庭走出困境

作为“司令”的看顾者,徐恒加入家属资源中心团队也有十余年了。她在机构的支持与督导的陪伴下,一步步加深对精神康复和社会工作的深入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2018-2019年她研发“巧手坊精神康复者讲师训练营”,培育出一支精神残疾人手工讲师团队,走进社区为居民和残疾人提供手工讲师服务。

事实上,想敲开精神康复者家庭的大门并不容易。“一般要拜访两三次,康复者才愿意开门和我们聊聊,要让他们信任我们,让他们来中心接受康复服务,需要更多耐心和爱心。”在中心工作8年的郭金磊坚定信念和情怀是精神健康服务不变的力量和源泉。

未来,在精神康复道路上,南山区残联将持续为辖区精神残疾人及家属提供优质专业服务,帮助更多精神康复者及其家庭走出困境。

上一条:
下一条:
  • 二维码